概要: 练习说明 一、熟读课文,思考下列问题,然后用几句话概括信客的为人。 1.作者在写信客之前,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? 2.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?为什么重点写? 3.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,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? 本题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课文内容。 概括信客的为人:任劳任怨,恪尽职守,诚信无私,洁身自好,待人宽容,善良厚道。 1.先写老信客,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:一是路途艰苦;二是强调职业道德──“就在一个信字”,而且这个“信”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。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,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,他的惨痛的教训,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。这些,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。 2.重点写了两个事迹,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,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,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。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、任劳任怨、宽以待人、善良厚道的品性。 3.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,同情他,敬重他,感激他。 二、《背影》的语言朴素平实,《台阶》的语言十分口语化,与这两篇文章相比,本文语言有
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《信客》课文教学研讨,标签: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,http://www.85jc.com 教学建议
一、要抓全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。
全文脉络是:信客做信客的缘起──信客是怎么做信客的──信客是怎么不做信客的──信客为什么当教师、校长也是好样的。可以板书或投影,以提高阅读效率。
二、品味语言可从画出佳句入手。
把佳句画出来,就可以看出自己心目中的“佳句”有一些,但不是很多,多数语句还是日常生活用语。由此可以领悟,有点文采,是需要的,但是不必过于花哨。太花哨的文章吃力不讨好。画出了佳句,就可以揣摩这些佳句是怎么表达一个意思的,怎样措词,怎样造句,怎样修辞,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美感。这样既可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,又可以悟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。
有关资料
一、作者简介
余秋雨,1946年生,浙江余姚人,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、文化史学者、散文家。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,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、教授,上海写作学会会长。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。主要著作有《戏剧理论史稿》(1983年,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)、《艺术创造工程》(1978年,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)、《文化苦旅》(1992年,知识出版社出版)、《文明的碎片》(1994年5月第1版,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)、《秋雨散文》(1994年,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)、《山居笔记》(1998年,文汇出版社出版)。1997年被授予“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”称号,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。所著散文集《文化苦旅》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,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,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,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。《山居笔记》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──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。
二、秋雨人生
一 今秋少雨,初冬又始终被暖意覆盖。在这乍寒还暖的季节,人们的心头格外舒展。当我们拂去城市的浮躁,静下心来进入谈论状态,显然多了一份情趣。何况,谈论的主题是令人愉快的余秋雨教授。
余秋雨,他的名字就已告诉我们,他生在秋雨时节。余秋雨的经历也很简单,只要读过他的散文《乡关何处》,就能一目了然。他生在浙江余姚──这个不太富有却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城市。响亮的名字可依次唤出王阳明、黄宗羲、严子陵、朱舜水等诸多大师。更为有趣的是,时至今日,也随处可遇乡邻。在一次上海中文组教授评审会上,评委竟然大多是余姚人。余秋雨每次听到夹杂着乡音的同乡,都会使他记起那个多雨多梦的地方。虽然家乡已经成为一种抽象存在装在他的记忆深处,但毕竟是给了他生命,给了他最初的灵感的地方。作为余姚人,他感到自豪。
分类导航
最新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