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要:内容预览: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。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。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,课文有的记述正义战争的胜利,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,正义的一方与非正义的一方,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,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得到充分的表现。 毛泽东的《新闻两则》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,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。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,中国革命的胜利,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。由最高军事统帅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新闻,高屋建瓴,大气磅礴。两则新闻,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。 孙犁的《芦花荡》,叙述一场“英雄的行为”,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。“老头子”智勇双全,痛打鬼子,讨还血债,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。散文化的结构,诗化的语言,是这篇小说主要的艺术特色。 西蒙诺夫的《蜡烛》,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。悼念红军烈士英灵的烛光在坟堆上闪烁,富有诗意。 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》中,作者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,对中国表达了极大的尊重和同情。这封信抓
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,标签: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,http://www.85jc.com内容预览:
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
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。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。
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,课文有的记述正义战争的胜利,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,正义的一方与非正义的一方,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,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得到充分的表现。
毛泽东的《新闻两则》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,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。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,中国革命的胜利,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。由最高军事统帅亲自撰写的这两则新闻,高屋建瓴,大气磅礴。两则新闻,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。
孙犁的《芦花荡》,叙述一场“英雄的行为”,故事颇有点传奇色彩。“老头子”智勇双全,痛打鬼子,讨还血债,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。散文化的结构,诗化的语言,是这篇小说主要的艺术特色。
西蒙诺夫的《蜡烛》,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。悼念红军烈士英灵的烛光在坟堆上闪烁,富有诗意。
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》中,作者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,对中国表达了极大的尊重和同情。这封信抓住火烧圆明园事件,分清是非黑白,议论势如破竹。
聂华苓的《亲爱的爸爸妈妈》,记述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,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,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:永远不要有战争了!
本单元的阅读教学,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,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、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,应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;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。
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,要复习记叙六要素的知识,要通过反复练习,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、时间、地点,事件发生的原因、经过和结果,这样便于了解事件梗概,把握课文主要内容。
要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,就要用心感受、体验、理解、比较、思考。在反复阅读中不断开启和提高自己的心智。
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,要综合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,在反复练习中,培养默读技能。要指导学生经常自测,找出弱点和不足,加强练习。
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,以“世界何时铸剑为犁”为主题,开列了四项活动:古今战争知多少;记住历史,珍惜和平;文艺作品与战争;铸剑为犁应有日。可以根据条件,选择适当的活动开展。在活动中,渗透练习口语交际与写作。
综合性学习·写作·口语交际:世界何时铸剑为犁
参考资料
1.十八般武艺
“十八般武艺”指的是什么?据明代朱国桢写的《涌幢小说·兵器》说,十八般武艺指的是以下十八种:弓、弩、枪、刃、剑、矛、盾、斧、钺、戟、鞭、锏、挝、殳、叉、耙头、绵绳、白打。
2.三十六计
瞒天过海、围魏救赵、借刀杀人、以逸待劳、趁火打劫、声东击西、无中生有、暗渡陈仓、隔岸观火、笑里藏刀、李代桃僵、顺手牵羊、打草惊蛇、借尸还魂、调虎离山、欲擒故纵、抛砖引玉、擒贼擒王、釜底抽薪、混水摸鱼、金蝉脱壳、关门捉贼、远交近攻、假途伐虢、偷梁换柱、指桑骂槐、假痴不颠、上屋抽梯、树上开花、反客为主、美人计、空城计、反间计、苦肉计、连环计、走为上
3.三十六计之二计解析
借刀杀人
敌已明,友未定,引友杀敌,不自出力,以损推演。
【译文】
敌方的情况已经明确,友军的意向却不稳定,这就要想方设法诱导友军前去杀敌,以避免过分消耗我方的战斗力。这就是根据《损》卦“损下益上”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谋略。
【评点】
“借刀杀人”其义谓:自己不出面,利用或挑拨别人去害人。语出明代汪廷纳的《三祝记·造陷》:“恩相明日奏(范)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(赵)元昊,这所谓借刀杀人。”可见,其原意是用于人事关系方面。此语用于战争计谋方面,则指的是为了保存实力,而利用矛盾,借助别国力量去击破敌方的谋略。古代兵家认为,从军事观点来看,当敌我双方势均力敌之时,突然有一支新的强大部队,以第三者的态势出现,这必将是一个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,所以必须想方设法加以利用。同样,当一个国家容许他的邻国无限制地扩张势力,而不加以阻止时,那么,它的衰落将相随而至。《兵法圆机》下卷《借》篇谓:“古之言借者,外援四裔,内约与国,乞师以救助耳。惟对垒设谋,彼此互角而有借法,借法乃巧。盖艰于力,则借敌之力;不能诛,则借敌之刃;甚至无财,而借敌之财;无物,而借敌之物;鲜军将,而借敌之军将;不可智谋,而借敌之智谋。吾欲为者诱敌役,则敌力借矣;兵欲毙者诡敌歼,则敌刃借矣。抚其所有,则为借敌之财物;令彼自斗,则为借敌之军将;翻彼着为我着,因其计成吾计,则为借敌之智谋。不必亲行,坐有其事。己所难措,假手于人。敌为我资,而不见德。我驱之役,法令俱泯。甚且以敌借敌,借敌之借,使敌不知而终为我借,使敌既知而不得不为我借,则借法巧也。”所借于敌的,可谓多矣,“借刀”总其说而已。行借之时,要突显“智”“巧”二字。
分类导航
最新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