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语文学习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练习《岳阳楼记》问题探究» 正文
  1. 《岳阳楼记》问题探究

  2. [10-10 23:15:55]   来源:http://www.85jc.com  初二语文课后练习   阅读:8899

概要:1、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? “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”,继喟叹之后,进入对作者奉为楷模的“古仁人之心”的解说。“何哉”的设问,引起下文。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,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,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乐。入朝做官,则关心黎民百姓,一朝下野,就关心至尊君王,“身处江湖,心存魏阙”。得志与否,都更变不了素志。一席话中连续四处出现“忧”,可见他的忧患之深。“然则何时而乐耶?”再用“然则”转折,提出自己的忧乐观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忧在天下人之先,乐在天下人之后。末尾,用排斥性的条件复句,表示一定引此类人为同道,在诘问中表达其志向的坚定不移,语意丰富,语气恳切。这段文字多次出现语气词“嗟夫”“耶”“噫”等,于一唱三叹之中,显示出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和对信念的执著追求。 2、说说“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”

《岳阳楼记》问题探究,标签: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,http://www.85jc.com
1、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?

    “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”,继喟叹之后,进入对作者奉为楷模的“古仁人之心”的解说。“何哉”的设问,引起下文。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,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,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乐。入朝做官,则关心黎民百姓,一朝下野,就关心至尊君王,“身处江湖,心存魏阙”。得志与否,都更变不了素志。一席话中连续四处出现“忧”,可见他的忧患之深。“然则何时而乐耶?”再用“然则”转折,提出自己的忧乐观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忧在天下人之先,乐在天下人之后。末尾,用排斥性的条件复句,表示一定引此类人为同道,在诘问中表达其志向的坚定不移,语意丰富,语气恳切。这段文字多次出现语气词“嗟夫”“耶”“噫”等,于一唱三叹之中,显示出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和对信念的执著追求。

  2、说说“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”和“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”两句中的“异”字,分别指什么内容。

    “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”的“异”,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“迁客骚人”不同的感触,即“悲”与“喜”两种不同的心境。“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”的“异”,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“迁客骚人”,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,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。

  3、如何看待《范仲淹》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思想进步性和局限性?

    第一段写道:“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”后,“政通人和、百废具兴。”就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“不以己悲”,仍然奋发有为地治理政事。“重修岳阳楼”,进一步肯定了他的成绩。作者对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加以肯定和赞扬,表明了作者思想的进步性。最能突出表现这种进步性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。此段中的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不只是赞扬古人,也表明了作者的豁达胸怀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又充分表达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。这是本文进步性的集中体现。但是,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性,本文也反映出了作者的忠君思想。如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,就反映了这一思想。
Tag:初二语文课后练习初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学习 - 语文课后练习 - 初二语文课后练习

上一篇:《岳阳楼记》写作特点
留言板
取消 发布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