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生的好奇是数学教学的财富
- [11-19 19:13:23] 来源:http://www.85jc.com 数学学习心得 阅读:8267次
概要:一部科学发展史,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,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好奇与思索:“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,而不飞到天上去?”正是注意到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系,胡适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“防身药方”中,第一味就是“问题丹”。他说:“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;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,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。”“试想伽里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?有多少仪器?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。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。没有问题的人们,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,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。”而“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,就是你的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!”2、“问题”产生于“好奇”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,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,发现问题,并追根寻源,激发思考,引起探索欲望,开始创新活动。
学生的好奇是数学教学的财富,标签:心得交流,http://www.85jc.com
一部科学发展史,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的历史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,始于他在苹果树下的好奇与思索:“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,而不飞到天上去?”正是注意到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系,胡适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“防身药方”中,第一味就是“问题丹”。他说:“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;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,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。”“试想伽里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?有多少仪器?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。有了问题而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。没有问题的人们,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,锁在试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。”而“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,就是你的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!”
2、“问题”产生于“好奇”
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,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,发现问题,并追根寻源,激发思考,引起探索欲望,开始创新活动。
许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必然:发现者必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。缺乏好奇心,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,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,对问题无动于衷,更枉论创造与发明。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:“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,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。”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:好奇心理、问题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求,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。
3、“问题”的分类与价值
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·W·盖泽尔斯曾经把“问题”大致分为三类:
其一,呈现型问题。它们是一些给定的问题(由教师或由教科书提出),答案往往是现成的,求解的思路也是现成的。问题解决者只要“按图索骥”,照章办事,就能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,“不需要也无机会去想象或创造”。
其二,发现型问题。它们有的也有已知的答案,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自己发现,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。
[page]-->
其三,创造型问题。这类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。例如,那个困扰、折磨了爱因斯坦十多年的问题:“如果我以光速C和光线一道运动,我是不是将观察到光线仍是静止在空间的振动着的电磁波呢?”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科学创新价值,就是对牛顿以来经典物理学的一种突破。
以上三种“问题”是不等价的。有人干脆将“呈现性问题”称为“虚假的问题”,因为第一,它们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;第二,它们往往追求“唯一正确的答案”,因而总是压抑求异、质疑的精神,妨碍创造性的发挥。“创造性的问题”因其独特、新颖而且富有科学意义而弥足珍贵。我们所说的“强化问题意识”,主要是让学生自由探讨,积极思维,大胆提出问题,揭示问题。这种质疑和探索并非每一次都能有所发现,有所创造,有所前进;大量的“发现型问题”,也只有为数不多者能够产生有科学价值的创见。因此有人称之为“智力探险”。实际上,“智力探险”的意义主要不在于寻得正确的解答,而在于激发学生对问题、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,通过批判性思维,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。正是着眼于这一目标和价值取向,有人主张教育应在系统的学习和有意识的研究探索之间“寻求平衡”,主张把学生“置于问题的情景中,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”;而这种“智力的探险”“即便不能导致积极的结果,也应受到重视,并得到系统的支持”。
5、不让“问题止于智者”
传统的以“传道、授业、释疑、解惑”为宗旨的教师观,显然难以适应以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为重任的21世纪的教育。“流言止于智者”是一大幸事;而“问题(思索)止于智者”则不但令人遗憾,而且事关国家、民族、社会大局。不幸的是,“问题(思索)止于教师”却成为中小学校的常态。当前亟待明确以下一些新的理念——
(1)不仅要“释疑、解惑”,而且要启思、设疑,引而不发。
作为教师,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,指导他们认识并消除学业上、人生道路上碰到的困惑,但不能越俎代庖,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。而且,“释疑、解惑”并非是将疑惑全部“冰释”,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、更深层次的问题,有时甚至要“设疑”。
上一页 [1] [2] [3] [4] [5] 下一页
Tag:数学学习心得,心得交流,数学学习 - 数学教研 - 数学学习心得
上一篇:贴近生活的小学数学教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