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八五教程网教学知识数学学习数学教研数学说课稿八年级数学《数据的波动》说课稿» 正文
  1. 八年级数学《数据的波动》说课稿

  2. [10-10 23:13:42]   来源:http://www.85jc.com  数学说课稿   阅读:8649

概要:三、说学法 :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。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、主动探索,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,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:(1)引导观察分析法: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,引导学生观察把环(用眼),关注收集的数据,积极思考,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(动脑),指导学生动手计算(动手)。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,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。(2)引导比较鉴别法:在教学过程中,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,采取的方法是:一是引导学生读,二是解释关键词语,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、巩固知识,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,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,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,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。(3)引导练习巩固:注重“做一做”的练习中强化、观察、切入公式特点、计算、分析、判断的方法的巩固,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和应用。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,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,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和知识。(4)引导自学法: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。四、说教学程序:1.创设情境,导入新课:<1>

八年级数学《数据的波动》说课稿,标签:数学说课,http://www.85jc.com

  三、说学法 :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。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、主动探索,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,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:

  (1)引导观察分析法: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,引导学生观察把环(用眼),关注收集的数据,积极思考,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(动脑),指导学生动手计算(动手)。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,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。(2)引导比较鉴别法:在教学过程中,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,采取的方法是:一是引导学生读,二是解释关键词语,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、巩固知识,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,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,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,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。

  (3)引导练习巩固:注重“做一做”的练习中强化、观察、切入公式特点、计算、分析、判断的方法的巩固,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和应用。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,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,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和知识。(4)引导自学法: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。

  四、说教学程序:1.创设情境,导入新课:

  <1>、展示情景(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)。

  <2>、学生观察阅读分析(描述运动员射箭的平均水平)。

  <3>、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(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)。

  <4>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“平均水平”以外,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。(引出本课课题——数据的波动) 2、新课: (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)

  <1>、概念介绍: a、数据的离散程度(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);

  b、极差(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,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);

  c、练习巩固计算极差;

  <2>、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,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,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,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。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——方差和标准差。

  <3>、引进概念

  a、概念“方差”(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),给出计算公式: S2= 1/n [(x1-x)2+ (x2-x)2 +…+ (xn-x)2 ]

  b、给出“标准差”的概念(方差的算术平方根)。

  c、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。

  <4>、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、方差、标准差越小,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(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,使抽象概念具体化)。

  <5>、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。(作用:一是巩固“方差”的计算方法;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,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。三是会用运“方差”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)。

  3、巩固练习:

  <1>、样本4、7、5、2、3、8、5、6的平均数是 ,众数是 ,极差是 ,方差是 ,标准差是 。(通过这组练习强化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运用)

  <2>、P—235随堂练习(1)(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)

  4、小结谈体会: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;让学生谈学习、运用的体会。

  5、布置作业:P—199(1)(2)(3-选作题):

  五.说板书设计

 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,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,重点突出,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,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,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。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


Tag:数学说课稿数学说课数学学习 - 数学教研 - 数学说课稿

上一篇:高中数学《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》说课稿
留言板
取消 发布留言